河觞是什么意思?
河觞是一首诗19世纪80年代,苏晓康在《河觞》中,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“黄河”发出了“天问”:“它已经衰老了。”
1988年9月9日下午,王震在住所与工作人员议论电视系列片《河殇》时说:“现在把什么都扣到毛泽东头上加以批判,说他讲了‘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’,哪有这回事。
这是下边人说的。我1958年给毛主席汇报时,他还不相信有人会说这样的话。他说过四、五、八(迅备注:粮食纲要,即长江以南实现亩产800斤,黄河以南500斤,黄河以北400斤)和超英赶美。
超英赶美是指钢产量,那时英国就是1000多万吨钢,美国6000万吨钢,毛主席讲要用15年时间赶超。这有什么错?实践证明,我们很快超过去了嘛!
说毛主席要割资本主义尾巴,这是陈永贵同志提出来的。毛主席说,还是留一点吧!割尾巴,那还不割出血来,还能不疼?这是毛主席在召集我们一二十个人的会上说的,我当面亲自听到的。”
扩展资料:
1988年影视界出现的电视系列专题片《河殇》,堪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活标本。它把民族虚无主义和“全盘西化’的思想,鼓吹到了极致。《河殇》经中央电视台两次在黄金时段向全国播出后,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有害的“轰动效应”。
赵紫阳扶持的一批“文化精英”立即带头在报刊上刮起了一阵吹捧风,一些清醒的学者则写文章对它宣扬的历史观、政治观提出批评。这个时候,赵紫阳对《河殇》不仅表示赞赏,还让有关单位复制500套录像带迅速传遍了全国;他还送给来访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一套录像带,并推荐说值得一看,让它“冲出亚洲,走向世界”。
十多家报刊刊载了《河殇》的解说词,至少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。各种报刊上充斥着吹捧文章,有人说,《河殇》“达到了电影艺术迄今为止的最高点”;有人说它“打破了电影文化是俗文化的论断,把电影片开始推进到精英文化的层次”;
还有人说,它是“在严肃的创作指导思想下睁喊产生的较高品位的作品”。《河殇》的作者之一苏晓康,竟然大言不惭地说它“是用西方传进来的电视,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”,通过它“能够让中亩早毁国人民觉醒起来,真正找到中国的出路”。
另一个作者王鲁湘甚至自吹:“无论从文化思想界对电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来看,还是节目所造成的社会反响来看,应该说迄今为止尚无与《河殇》相匹的。”